办事指南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政务公开 >> 办事指南
治水不可“就水而水”
信息来源:黄河网 日期:2018-05-24 13:35:50 【字号: 】 编辑:水利局聂惠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松梧

“就水而水”,是指在解决水问题的过程中,将水与环境分离,两眼只盯在水体本身,而对水体之外的事物不闻不问。一句话,“就水而水”就是只治水不治环境。主要表现为:水与土壤分离,只治水,不治土;水与生物分离,只治水,不管生物保护;水与城市分离,治水与城建各干各,以城定水。

 

先说水与土壤分离。在治水过程中,人为地将堤岸分成“楚河汉界”,规定堤岸及堤岸以里归水务部门管理,而堤岸与陆地过渡地带的土地,归地方政府或农村经济组织管理。在这样的规定下,治水只能是就水而水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还有,为了防洪的需要,人们总是设法将堤岸、岸坡用钢筋、水泥、石块等硬质材料包装起来,使自然的土壤永不见天日。

 

殊不知,以上做法违背了水的自然规律。事实上,河流堤岸与陆地的过渡地带,是河流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这种联系是通过生物与水体、滨水区陆地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活动而实现的。如果治水不管土,或者治土不管水,以邻为壑,各自为战,那么大量的物种要么另攀高枝,要么灭失于岸边。这样势必造成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,进而打破河流的生态平衡。

 

另外,一味地用水泥、钢筋、石块等硬质材料护岸,隔断了河流与外界的联系,破坏了自然水循环。本来,土壤本身是一个巨型水库,对河流具有减洪补枯的作用,即:当洪水到来时,河流中过多的水会通过岸坡排入堤岸外的土壤水库储存,从而降低河中水位。而枯水期,堤岸外的土壤水库会反渗入河,起到提高河水水位的作用。如果河流两岸用水泥等硬质材料护坡,以上优势会荡然无存,这对河流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。

 

再说水与生物分离。在传统的治水活动中,通常是最大可能满足人的需求而极少考虑其他物种的需求。为了达到供水、防洪、发电、航运等目的,人们往往不在乎水生生物的安危。如:用大功率的水泵,配置大口径的、毫无隔离装置的水管清淤,使大小鱼虾被卷入水泵内而死无全尸。再如:盲目的裁弯取直,破坏了鱼儿等水生生物的“卧房”(深潭)、“食堂”(浅滩)、“产房”(湾岔),毁灭了鱼儿等水生生物的家园。另如:无度地兴建水坝,使河流时不时地出现断流,严重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,等等。

 

其实,对河湖来讲,生物是个宝,一刻也离不了。首先,水生生物是河湖生态平衡的主力军。水生生物是河湖这一大家庭中的最重要成员之一,它们分别以“生产者”(植物)、“消费者”(动物)、“分解者”(微生物)的角色,参与并主导着“大家庭”内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,默默无闻地为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奉献着,没有它们,就不会有河湖的生态平衡。其次,水生生物是水质改善的排头兵。不论是水生植物,还是水生动物,还是水生微生物,都是水体的天然净化器。如:像水葫芦、水葱、芦苇等水生植物,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,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,放出氧气,改善水体质量,而且能消除水体中许多污染元素。

 

最后说水与城市分离。在我国,有不少地区,在编制城市规划时,除下水道外,较少考虑其他水问题,水为城市建设让路。这样一来,自然的水系便被打乱了,断头河、梗阻河、少尾河出现了,众多的汪塘被填埋了,宝贵的湿地消失了,绝大部分地面被水泥硬化了。土壤是一个大水库,只要土壤水库不缺水,绿色植物就会正常生长,生态环境就不会退化。可是,土壤被大面积的硬化后,土壤水库也就有名无实。本来河流是洪水的通道,可是水系被打乱了,河流被截断了,洪水无路可走,只能是走街串巷,危害市民。这也是多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内涝、缺水、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。

 

水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,其实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调。因此,解决水问题,不仅要解决水体本身的问题,更重要的是改变水体之外的环境。我们不要只盯着上“小水”而“就水而水”,要树立“大水”观念,把关注对象从水体本身扩展到水生态系统,通过生态途径和方法,科学地解决水问题。

打印】 【关闭

相关文章

您是第 位来访用户

主办: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    承办:七师信息管理技术服务中心    新ICP备07500204号    公网安备66070002000051
copyright © 2018 nongqishi inform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
网站标识码:BT07000012    联系电话:0992-6687114    e-mail:btnqsxxh@163.com